创新
浅谈创新怎样驱动经济增长

瑞典皇家科学院公布了202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得主,获奖学者有三位,分别是,美国西北大学的乔尔·莫基尔、法国巴黎法兰西学院的菲利普·阿吉翁,以及美国布朗大学的彼得·豪伊特。
在过去的两个世纪里,世界经历了历史上首次的持续经济增长。技术飞速发展并影响着我们所有人,新产品和生产方法取代旧事物。这是持续经济增长的基础,它为全球各地的人们带来了更好的生活水平、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
简单说,今年三位获奖者的核心成果在于,他们解释了,创新怎样驱动经济增长。
莫基尔从历史的角度,研究了技术进步的先决条件,尤其是,“有用知识”的积累和传播如何推动工业革命。
而阿吉翁和豪伊特,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解释了“创造性破坏”如何让经济持续增长。
简单说,莫基尔回答的是“为什么”,为什么有的国家能够持续创新?而阿吉翁和豪伊特回答的是“怎么做”,创新该怎么实施能通过市场机制推动经济增长?
第一部分:技术进步的创新是怎么发生的
莫基尔认为,技术进步的关键,在于两类知识的结合。第一类叫“命题性知识”,也就是解释“为什么有效”的知识,比如热力学原理告诉你为什么蒸汽机能跑。第二类叫“技术性知识”,就是关于“如何做”的实用技术,比如怎么制造蒸汽机,怎么调试它。前者是原理,后者是方法。
莫基尔发现,工业革命之所以能够发生并且持续,关键就在于这两类知识在最近200年里频繁地结合。在工业革命之前,很多发明都是靠工匠的经验和直觉,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样的发明,往往昙花一现,很难持续改进。但是到了18世纪,情况变了。启蒙运动带来了一个重要变化,就是科学知识开始向工匠和技术人员传播。比如,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这是科学知识。工程师利用这个定律设计出了更好的机器,把它变成了工业成果。
换句话说,解释“为什么”的命题性知识,以及解决“怎么做”的技术性知识,缺一不可。因此,这两类知识,也被莫基尔统称为“有用知识”。
有用知识不会自动产生,而是需要适合的社会土壤。第一,让知识可以自由流动,不受国界限制。第二,建立了同行评价体系,而不是由国王或教会来评判。第三,提供了非经济的激励,比如声誉、荣誉、认可。当时,欧洲在政治上是分裂的,有很多小国家相互竞争。谁能掌握新技术,谁就能在竞争中占据优势。但同时,欧洲在知识上是统一的,科学家可以跨越国界交流思想。这就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竞争推动创新,创新又推动竞争。这就构成了莫基尔所说的“创新的土壤”。
第二部分:创新所需要的条件
咱们再来说说阿吉翁和豪伊特。他们最有名的成果,就是“创造性破坏”。
这个概念最早是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在1942年提出来的。他说,经济增长的本质,就是新技术不断取代旧技术,新产业不断取代旧产业。换句话说,创造性破坏就像森林大火。大火烧毁了旧的树木,但也为新的树木腾出了空间。
1992年,他们在《计量经济学》上发表了一篇论文,介绍了这个成果。他们发现,竞争和创新之间,呈现一种“倒U形”关系。企业面临的竞争太弱,他们没有创新的动力。但假如竞争太激烈,企业也没有创新的动力。说白了,躺平不行,太卷也不行。
为什么会这样呢?关键就在于,不同的竞争强度,会对不同位置的企业产生不同的影响。
阿吉翁和豪伊特把企业分成两类,一类是领先者,一类是落后者。然后,基于这个分类,他们发现了两个效应。
第一个叫“熊彼特效应”。这说的是,创新者能够获得垄断利润,这是创新的动力。但反过来说,假如你已经落后了,创新带来的收益就很小。
第二个叫“避免竞争效应”。在竞争适度的行业里,企业之间的差距不大,谁都有机会成为领先者。这时候,企业就会想:我得赶紧创新,拉开和竞争对手的差距,不然大家都挤在一起打价格战,谁都赚不到钱。这种情况下,企业为了避免陷入激烈竞争,反而会努力创新。适度的竞争,领先者和落后者都有创新的动力。
同时,很多真正的技术创新,往往伴随着一定的破坏性。也就是所谓“创造性破坏”。
新创造的价值,往往远远超过被破坏的价值。这就是“创造性破坏”的本质。
阿吉翁和豪伊特认为,破坏只是创造的副产品,而一个社会要想持续进步,就不能为了避免破坏,而压制创新。这样做几乎没有任何用处。
面对创造性破坏,社会不要保护落后产能,而要鼓励创新,同时,也要帮助转型,提供再就业培训。
同时,阿吉翁和豪伊特还特别提到一组概念,叫“积累型增长”和“创新型增长”。
积累型增长,指的是依靠学习模仿掌握新技术,而创新型增长指的是通过自己创新发明新技术。而一个国家的经济要想持续发展,就必须从前者过渡到后者。
最后,借用今年一位诺奖得主的话作为结尾。莫基尔在一次采访中说过,“创新不是魔法,而是制度、文化和知识积累的结果。”而意识到这点,社会或许就有了持续进步的基础。

上一篇文章:
已经是第一篇了!
下一篇文章:
科技金融政策成效初显 科技部将适时推出“创新积分制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