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
- 通讯录管理
- 文件同步
- 办公软件
- 局域网搭建
- 计算机辅助设计CAD
- 邮件服务器
- VPN/PPTP项目
- pos系统(销售点)
- 数据取证软件
- 任务/项目管理
- 电子政务
- OA办公/协作平台
- MySQL衍生版
- 企业ERP
- 版本控制系统
- 文档管理
- SIP项目
- 监控软件
- 数据保护
- 教育教学
- CRM
- 管理软件
- 其他软件
- 教学科研相关
- FTP服务器
- DNS服务器
- 基础软件
- 地理信息系统GIS
- 代理服务器软件
- 系统网络
- 软件开发
- 安全保密
- JMS/消息中间件
- 电子电路设计软件
- 网站建设
- 金融、财务系统
- 行业专用
- 400电话
- BI商业智能
- 数据库驱动程序
- 数据库服务器
- 操作系统工具
- 目录服务LDAP
- HTTP服务器
- 数据库建模
- 网络推广
- DHCP软件
- 虚拟机
- 流媒体服务器
- 企业搜索引擎
- 电话/通讯/IM聊天
- XMPP即时通讯
- 信息化
信息化
坚持“以本为本” 推进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学校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等教育的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本为本”,聚焦主责主业,深化改革、加大投入、完善制度、创新发展,本科教学基础地位持续巩固,取得了良好工作成效。
面向我省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型产业发展前景,服务经济转型升级,培育特色鲜明的优势专业群,精准对接国家重大战略、主导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优化专业布局。2021年以来,新增智能制造工程等6个本科专业,停招勘查技术与工程等6个本科专业,2024年申报智能建造专业,备案数字经济等4个专业。在一流本科专业“双万计划”中,获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7个,其中6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已通过验收,3个专业验收结果为优秀,优秀率为50%,位居省内前列,累计建设校级一流本科专业18个。2个专业成功入选第一、二批省级应用型转型示范专业,1个专业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3个专业通过住建部审核评估。
构建“国家—省—学校”三级五类一流本科课程建设体系,实现各学院(系、部)一流本科课程全覆盖。按照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要求,建立和完善课程建设标准,优化重构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及时纳入其中,消灭“水课”,建设“金课”。一流课程“双万计划”启动以来,共建设校级一流本科课程126门,《计算机网络》等17门课程获批省级一流本科课程,《水力学》课程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持续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学校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获评省级示范中心,目前共建有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5门、省级课程思政教学名师与教学团队5个、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项目38项、《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库》1部。
加强专业人才培养顶层设计,深入贯彻OBE教育理念,形成“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教学方式—教学评价—教学整改”循环改进、动态调整的人才培养机制。完成《2021年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启动《2025年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积极探索按专业群招生与培养模式,2020年起,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3个专业开始实施大类招生。通过增设第二学位与辅修学位,培养面向行业产业的复合型人才。通过和大唐京津冀能源开发有限公司、奥润顺达集团等企业签订“订单式”培养协议,实现了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发展需求侧的精准对接。
先后制定、修订教学管理制度40余项,建立了较为完备的教学管理制度体系。全面实施无纸化办公,实现线上重修、辅修报名、毕业审核以及证书打印。启用新版教务系统评教功能,以“学生学习成果为导向”开展教学评价,建立涵盖领导听课、督导听课、学生评价、教师自评的多维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实施全方位教学检查制度,重点开展每周教学检查,并定期开展教学资料等专项检查。圆满完成第五届校级教学督导换届,构建高水平教学督导队伍。建成智慧在线巡课平台,第一期覆盖明德楼36间教室。开展教学质量评优推荐,有效发挥教学引领示范作用。截至目前,我校已有省级教学名师7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7支,80个基层教学组织被认定为达标基层教学组织,其中11个被认定为省级基层教学组织。
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优化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建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工程实践基地、虚拟仿真实验中心等方式推动实践教学改革。近两届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来自行业企业一线需要的比例达到60%以上,以实验、实习、工程实践和社会调查等实践性工作为基础的毕业设计(论文)比例高达70%以上。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基地建设,强化校企协同育人,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效衔接。以学科竞赛为抓手,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有效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升。
近年来,新增产教融合基地168个,学生在“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中国大学生机械工程创新创意大赛”“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等多项学科竞赛中获国家级奖项110项、省部级奖项350余项。
上一篇文章:
已经是第一篇了!
下一篇文章:
北京地区报考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证书TIP